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专题:华安基金重要人事调整:徐勇接棒朱学华担任党委书记
来源 Y趣理说
7月30日,一则人事变动消息再度引发市场关注。华安基金原董事长朱学华正式卸任党委书记一职,由前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任该职务。业内普遍认为,徐勇未来或将进一步履新为华安基金董事长,全面接管这家“老十家”公募之一的战略方向和管理权力。
此番换帅,既是高管到龄退休的自然交接,也被市场解读为华安基金寻求组织转型、应对困境的主动调整。
01
跨界者“徐勇”再出发
朱学华是华安基金最资深的高管之一,自2014年起担任董事长一职,至今已有十年。他执掌华安基金的十年,见证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投研体系的阶段性调整。然近年来,随着业绩下滑、内部事件频发,其管理模式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而接任者徐勇则是一位“跨界型”高管,其职业路径横跨政府、保险和公募基金。公开资料显示,徐勇曾在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任职,2009年后进入保险行业,历任太平洋人寿、太保安联健康保险、长江养老等多家金融机构高管岗位,直至2022年出任招商基金总经理。
空降“招商基金”三年以来,徐勇的管理风格及战略布局,曾引发诸多争议。
掌舵招商基金“高开低走”
2022年中,徐勇空降招商基金。尽管当时公司规模位列行业前五,但其治理结构尚未稳定,权益团队刚经历过换血,面临人才流失、产品业绩回撤等多重挑战。徐勇试图以保险资管的管理逻辑切入公募运营,希望通过大类资产配置与固收产品推动资产规模扩张,然而实践效果却与设想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招商基金2022-2024年三年间,旗下权益类基金累计亏损近600亿元。其中,仅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与招商国证生物医药两只产品就合计亏损超340亿元。这种“大象转身式”的业绩失衡,也让市场对其战略能力提出质疑。
同时,公司投研团队也面临剧烈震荡。明星基金经理马龙半年内卸任七只基金,管理规模大幅缩水;贾成东等核心权益管理人员相继离职。至2025年初,公司基金经理人均管理产品数超过7只,投研资源被严重摊薄。
此外,在指数化大潮涌动、ETF赛道崛起的当下,招商基金的相关产品规模增长缓慢,错失发展先机。Wind数据显示,徐勇执掌招商基金期间,非货币基金规模净减少360亿元,行业排名从第5滑至第9。
从整体财务指标看,招商基金营收与利润三年持续震荡,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近6%,而公司管理费收入依旧高企。利润未涨、基民亏损,是外界最为诟病之处。
02
华安基金内控隐忧
在接棒华安基金之后,徐勇面临的将是一家同样处于结构性困境中的大型公募机构。
一方面,华安基金近年来在规模扩张方面成绩显著。2024年底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7724亿元,公募管理规模达6931亿元,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另一方面,其业绩指标却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营收31.1亿元,同比减少3.29亿元;净利润9.1亿元,同比下降0.4亿元。
“重规模、轻回报”的运营模式,使得华安基金逐渐陷入增长瓶颈,与投资者之间的信任裂痕也在不断扩大。
更为严重的是,公司的合规与内控体系已多次暴露出结构性漏洞。
2020年,华安基金因将佣金分配与销售挂钩等问题被责令整改;2023年,公司全年交易佣金高达9.19亿元,接近行业龙头易方达水平,显示出异常的交易频率与高换手率。而同期公司管理规模却与易方达存在巨大差距,佣金结构难以匹配资产体量,引发了市场对交易行为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担忧。
此外,个别基金经理的不当行为也暴露出风控体系的脆弱。2025年3月,前基金经理张亮因“老鼠仓”交易被罚款3132万元;2023年,公司重仓股方正电机被监管立案调查,进一步暴露出其在信息披露和风险筛查方面的能力不足。
03
合并大戏与不确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华安基金的母公司国泰君安近期与海通证券的合并也为其前景增添不确定性。市场流传,若最终整合落地,由于海富通基金拥有社保基金管理人资格,而华安基金不具此类“稀缺牌照”,华安或将被吸收合并。
若合并成真,对于华安而言不仅意味着品牌的终结,更面临着包括数百只产品更名、合规迁移、客户续签等在内的系统性挑战,对投研体系与运营效率均是一次重塑。
换帅能否带来转机?
徐勇此次接任党委书记一职,标志着华安基金内部权力结构的调整已经启动。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与公司内部结构性问题,他能否摆脱招商基金时期的“路径依赖”,重建一套更契合公募环境的战略体系,将是华安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
当业绩与规模背离成为行业普遍问题,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基金公司,往往不是靠高换手和短期营销,而是基于长期主义的投研、稳健的风控与清晰的战略取舍。
作为老十家之一的“华安基金”,仍徘徊在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
责任编辑:江钰涵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